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临江仙·埋没钱塘歌吹里

魏大中 魏大中〔明代〕

埋没钱塘歌吹里,当年却是皇都。赵家轻掷与强胡。江山如许大,不用一钱沽。
只有岳王泉下血,至今泛作西湖。可怜故事眼中无。但供侬醉后,囊句付奚奴。

注释

歌吹:歌舞吹奏的意思。吹,读作去声。皇都:京城,指南宋都城临安。
赵家:指赵宋皇室。强胡:指金元兵马。
岳王:岳飞在宋嘉定四年追封为鄂王,所以称岳王,墓在今浙江杭州栖霞岭。
奚奴:小奴。

创作背景

  明代自弘治以后,一连出了两个殆政的皇帝武宗朱厚照和世宗朱厚熜。他们相继统治了六十多年,真是到了民穷财尽的地步。世宗死后,新即位的穆宗朱载坖信任大改革家张居正,革弊施新,使国家出现了繁荣的新气象。张居正在穆宗、神宗两朝先后执政十六年。但张居正死后,贪婪、好色并且吸食鸦片的神宗亲自掌权,他横征暴敛,肆意掠夺,朝政腐败之极,国家又复迅速衰落。特别是东北的努尔哈赤崛起,连败明军,有识之士无不深感国家的危急。词人由空间引发想象,从具体的情景钱塘引发慨叹,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。

参考资料:完善

1、 蒋学浚编著,词苑春秋,石油工业出版社,2006.04,第406页
2、 朱敦源著,中华古词365首精华今译,东北朝鲜民族教育,1993.10,第315页

赏析

  这是一首以宋朝旧事为题抒发爱国情怀的词。词人认为南宋的天下,实际上是葬送在那些整日在一片歌舞升平中享乐的统治者手中。赵家的天下虽然广大,却轻易地让给了胡人。江山如此广大,胡人轻松取得。

  词的上片阐发议论, “埋没钱塘歌吹里,当年却是皇都”,起句点出词题中的“钱塘”二字。这里用“歌吹”加以渲染,用“埋没”加以强调,让人自然想起当年钱塘歌吹拂天、风流繁华的盛况。第二句则直接说明钱塘曾是南宋的国都,暗点词题中的“怀古”二字。以下便紧紧围绕“怀古”二字展开。 “赵家轻掷与强胡”,如此繁华的国都,却被南宋统治者轻易地掷给了元, “江山如许大,不用一钱沽”,如此辽阔的江山,是无法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简析

  词的上片阐发议论,笔势奇特,叙述宋元时期的亡国情景;词的下片展开丰富新奇的想象,说岳王之血泛作西湖之水,抒发爱国无门的悲愤之情。全篇风格苍凉悲壮,豪放激昂;语言寓庄于谐,借古讽今,以愤激之调,秉笔直书,开怀倾诉,慷慨陈词,议论奇妙深刻,通篇贯注了郁积不平之气,悲愤之情溢于字里行间。

魏大中

魏大中

魏大中(1575~1625.8.28),字孔时,号廓园,浙江嘉兴府嘉善县(今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)人。家酷贫,读书砥励品行,从师高攀龙。万历四十四年(公元1616年)进士,官行人。 1篇诗文  6条名句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二首

王守仁 王守仁〔明代〕

蹊路高低入乱山,诸贤相送愧间关。
溪云压帽兼愁重,风雪吹衣着鬓斑。
花烛夜堂还共语,桂枝秋殿听跻攀。
相思不作勤书礼,别后吾言在订顽。

雪满山城入暮关,归心别意两茫然。
及门真愧从陈日,微服还思过宋年。
樽酒无因同岁晚,缄书有雁寄春前。
莫辞秉烛通霄坐,明日相思隔陇烟。
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徐霞客游记·游茈碧湖日记

徐弘祖 徐弘祖〔明代〕

  十八日昧爽促饭,而担夫逃矣。久之,店人厚索余赀,为送浪穹。遂南行二里,过一石桥,循东山之麓而南,七里,至牛街子。循山南去,为三营大道;由岐西南,过热水塘,行坞中,为浪穹间道。盖此地已为浪穹、鹤庆犬牙错壤矣。于是西南从支坡下,一里,过热水塘,有居庐绕之。余南行塍间,其坞扩然大开。

  西南八里,有小溪自东而西注。越溪又南,东眺三营,居庐甚盛,倚东山之麓,其峰更崇;西望溪流,逼西山之麓,其畴更沃;过此中横之溪,已全为浪穹境矣。三营亦浪穹境内,余始从鸡山闻其名,以为山阴也,而何以当山之南?至是而知沐西平再定佛光寨,以其地险要,特立三营以控扼之。土人呼营为“阴”,遂不免与会稽少邻县同一称谓莫辨矣。
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童心说

李贽 李贽〔明代〕

  龙洞山农叙《西厢》,末语云:“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。”夫童心者,真心也。若以童心为不可,是以真心为不可也。夫童心者,绝假纯真,最初一念之本心也。若失却童心,便失却真心;失却真心,便失却真人。人而非真,全不复有初矣。 童子者,人之初也;童心者,心之初也。夫心之初,曷可失也?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。

  盖方其始也,有闻见从耳目而入,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。其长也,有道理从闻见而入,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。其久也,道理闻见日以益多,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,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,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。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,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。夫道理闻见,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。古之圣人,曷尝不读书哉。然纵不读书,童心固自在也;纵多读书,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,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。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,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?童心既障,于是发而为言语,则言语不由衷;见而为政事,则政事无根柢;著而为文辞,则文辞不能达。非内含于章美也,非笃实生辉光也,欲求一句有德之言,卒不可得,所以者何?以童心既障,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。

 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,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,非童心自出之言也,言虽工,于我何与?岂非以假人言假言,而事假事、文假文乎!盖其人既假,则无所不假矣。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,则假人喜;以假事与假人道,则假人喜;以假文与假人谈,则假人喜。无所不假,则无所不喜。满场是假,矮人何辩也。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,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,又岂少哉!何也?天下之至文,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。苟童心常存,则道理不行,闻见不立,无时不文,无人不文,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。诗何必古《选》,文何必先秦,降而为六朝,变而为近体,又变而为传奇,变而为院本,为杂剧,为《西厢》曲,为《水浒传》,为今之举子业,皆古今至文,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·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,更说什么六经,更说什么《语》、《孟》乎!

  夫六经、《语》、《孟》,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,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,又不然,则其迂阔门徒、懵懂弟子,记忆师说,有头无尾,得后遗前,随其所见,笔之于书。后学不察,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,决定目之为经矣,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?纵出自圣人,要亦有为而发,不过因病发药,随时处方,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,迂阔门徒云耳。医药假病,方难定执,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?然则六经、《语》、《孟》,乃道学之口实,假人之渊薮也,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。呜呼!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!
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